引言
经济大萧条已经证明,要想做到“逆风飞扬”,贴现信贷的力量实则有些“阳痿”。事实上,贴现借贷利率的上升或下降是随经济循环周期而定,而非“逆向行驶”。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美联储从今后主要依靠的是开放式市场运行程序来调节货币供给,通过利率影响美国经济。
贴现利率尽管仍对货币市场十分重要,但对于操控货币的美联储专业技术人士来说,其已经不能被当做是美联储从银行体系增加或撤出流动资金的主要阀门。政府债券会取代短期商业票据成为在美联储交易的主要金融凭证。美国的国库券和政府债券会成为美联储自身投资组合的主要资产。这种美联储投资组合上的改变听起来晦涩又专业,但却在政界引起剧烈震荡。
这家中央银行选择在联邦政府准备发行大量国库券和债券时将焦点转移到这二者身上,也就是说美国政府此时正准备进入一个操控财政赤字的新时代,即扩大国债并建立广阔的政府债券金融市场。这些交易出现的时机是一种历史的巧合,但货币政策的转变和政府的财政决策却出现“交叉感染”的局面,从而隐约“鼓励”了国债的膨胀。作为金融市场最后能够依靠的债权人,美联储此时买入和售出的是国债票据并接受其作为与自身贴现窗口贷款相当的抵押货币,因而维持政府债券市场的稳定变成关系这家中央银行自身利益的事,无论是价格还是交易行为。
当政府借入时,财政部和美联储就要联手合作在市场上发行新国债,并且都渴望确保这个由私人买家构成的蓄水池可以吸收这些新的债券且价格不会出现失控的回旋。美联储运行程序的改变不可避免地让其与金融世界更加靠近,即华尔街上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的债券交易员,但同时却令自己更加远离实际经济中的商业领域。美联储自身的市场利益此时主要来源于政府票据和债券,而非最初建立时的短期商业和农业贷款。其所产生的政治后果也无法估量,但似乎这种转变将会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家担心一切,但他们首要担心的是债券市场上金融投资人的脾气和秉性,而非美联储的一系列决定将会对商业行为中的企业人造成怎样的后果。在经过简化的后来的政治记忆中,经济大萧条时代被总结为“长达10年不间断的阴暗期”。新政改革家或许可以凭借其广阔的政治规划和福利账单消除疼痛,但华盛顿政府小心翼翼的财政赤字开销却没能做到刺激经济的复苏,这种普遍的痛苦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强力刺激下得到解除。
虽然这种总体上的总结基本上算是正确,但实际发生的真实事件却更加复杂且更具教育意义。从严格的经济角度讲,始于年10月的经济大收缩曾在年显露出结束的迹象,即经济呈现出摇摆性复苏。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里,全美经济产出缓慢增长,但这种复苏十分脆弱,无法恢复到年之前的经济繁荣,甚至也无法大规模降低失业率。年有万人口失去工作,4年后仍然有万人口没有工作。不管怎样,经济的确是在恢复,股票市场在利润和前景的逐渐复苏下上扬,并享受到其最伟大的一次“牛市”,两年时间内股票价格翻了一番。
之后又一次急转直下的经济衰退爆发在年,尽管程度上不如经济大衰退时那么严重,但依然是对美国经济的痛击。这就像是已经伤痕累累的国家又一次被撕开伤口一样,只不过承受二次打击的美国人已经麻木。造成二次疼痛的原因很明显:在三年和平时期的财政赤字之后,美国联邦政府选择平衡的财政预算。年,政府削减一半预算,之后不到半年又再次削减一半。出于自身原因,美联储在这种刺激下增加了各银行的储备金量、吸收过剩储备金并提高利率。
这种结合极具毁灭性,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更具限制性的货币政策。这二者的联手给脆弱的经济恢复造成致命打击,致使数百万人失业。这就是年的第二次经济衰退,最终并彻底摧毁传统老旧的预算平衡经济学说,同时也更确立凯恩斯理论的政治霸权地位。新政内部的这种理念争斗证明一种经济学观念上的突破会有多难,即一种新兴经济学战胜既定经济学理念的鄙视和轻蔑,尤其是专业经济学家的批评。
与传说中的相反,年的新政并没有急匆匆地接受这种“赤字消费”的新理论,而是经过了数年研究、讨论、拖延和妥协。其中一个带头的怀疑者就是总统本人。年总统大选期间,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许诺会谨慎对待政府财政问题:“在我看来,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就是……政府所能做的最直接且最有效的贡献……”这也不能说是完全不诚恳,但罗斯福给自己留下一个漏洞:他将容忍联邦政府预算赤字,他宣称,只有在“美国公民出现饥荒或极度需要政府拨款的情况下……才允许政府预算失衡”。
而这正是他刚上任几个月里施行大规模公共项目计划的绝佳理由,例如失业紧急救助计划和其他旨在恢复美国经济的计划都会造成大规模财政赤字。不过这位总统对此理论仍存在矛盾心理,并力求让当时的美国政府同时得到来自两个阵营的坚定支持,即“大笔消费者”和“预算平衡者”,二者均是有能力左右政府决策的群体。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话有时候听起来忠诚于其中一方,但有时又偏向于另一方。“有时下午和晚上的矛盾言论听起来不禁让我们怀疑新政是否只是一句口号,或是罗斯福是否真的懂得什么是新政。”埃克尔斯抱怨道。
利用自己在美联储的地位,马里纳·埃克尔斯领导并展开一场反对罗斯福政府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的战斗,但却屡因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妥协而受挫。“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埃克尔斯说道,“总统对两种彼此矛盾的理论都喜欢,因为他自己也不能真的确定到底想要往哪里走。”为帮助维护自己的立场,埃克尔斯“招募新军”,聘请一位年轻的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担任美联储研究主管,他就是劳齐林·柯里,他的某些思想同样早于凯恩斯。之后柯里又招募和更换了一批美联储研究人员。
埃克尔斯还帮助开启了自由信贷时代,针对债务人相对放松的条款还逐渐成为针对美国银行客户的标准条例。作为深谙杠杆作用的银行家,埃克尔斯认为政府通过抵押担保和利率补助,要比通过政府直接消费更能对美国房地产业产生影响。他说道:“公共住房基金不过是向水桶滴进一滴水,根本满足不了需要。”但华盛顿政府却可以通过改变信贷市场来刺激大量房屋开工,即通过直接补助和提供政府担保的形式降低房屋抵押贷款利率,以诱惑债权人实施长期抵押贷款业务,导致贷款量达到近20年中前所未有的程度。
一般来讲,房屋抵押贷款要限制在7年到10年内全部付清,也就是说禁止按月还贷。然而新政却改变抵押贷款规则,实现“美国梦”,让成千上万的普通家庭拥有自己的房子,因为他们只需通过长期抵押贷款和还贷的方式就能够实现这个梦想。年凯恩斯《通论》出版问世,他并不是要借此向全世界宣称某些新的经济理念,而是旨在用更严格的科学定义去整合所有经济学家都不容忽视的概念。加尔布雷斯说道:“《通论》的作用就是让经济业内存在的各种思想合法化。
无论是怪人或是狂人,其越轨或出圈的经济学观点此时都会变成值得尊敬的学术讨论。”凯恩斯时代之前出现的凯恩斯主义者代表还包括阿道夫·希特勒。年之后,希特勒发起由政府介入经济恢复的第三帝国政权,即大举借债修建超级高速公路、增强军事力量。他的办法一直相当成功,直到年德国经济崩溃,从根本上终结了纳粹主义。经济学家这个“职业”似乎永远都和“保守思想”脱不了干系,在旧的思想逐渐衰落、新的思想逐渐萌芽时,他们永远都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人。
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捍卫现状,无论现状如何,直到某些真实的事件将现状摧毁。在平民主义运动时期,大多数经济学家对赞成金本位的农民改革家嗤之以鼻。20世纪30年代,他们又排斥一些脱颖而出的经济思想家,例如马里纳·埃克尔斯。一代人之后,已经将新凯恩斯主义者接受为正统思想家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又再次被正在改变的现实突然袭击。从这种意义上讲,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卷帙浩繁的杰作的确是勇气可嘉,因其凭借极其专业的经济学观点有条不紊地驳斥了自亚当·斯密时代以来充斥经济学界的某些理念。
古典经济学认为,自由市场通常是可以自我调节的,对于工资、生产和物价其永远都会找到一个自然的平衡点。失业是一个暂时的脱臼现象,当工资下降到可以匹配劳动力需要以及物价随之有所调整时就会自然消除。凯恩斯认为,这样的前提并不能算错,但这种平衡是一种极其罕见的例外,且很少能被认知,而非一种普遍规律。此外他还描述了金融机制和资本形成事实上是如何做到有规律地让产业经济在充分就业以及发挥充分潜能的条件下运行。
凯恩斯尤其颠覆了众所周知的古典经济学基本核心萨伊定律(以亚当·斯密理论的忠实信徒、法国政治经济学家J.B.萨伊命名),即需求是由供给创造的。根据萨伊理论,经济行为的过程开始于生产者的投资和制造,然后再为自己寻求市场。凯恩斯解释道,现代经济体系却满不是这回事,如果生产者不能首先着眼于市场对自己产品的需要,就不能盲目生产。“需求方”才是经济行为的开端,而非“供给方”。
结语
凯恩斯认为,以市场严重失衡为表现的经济大萧条正是从过剩存款找不到切实可行的生产投资开始的。病态资本无法被应用于能够创造新供给的投资中,直到找到充足需求,即购买商品的买家。因此解决办法就是:为刺激生产,必须操纵市场商品需求总量,让持有存款的储户确信投资可以再次有利可图,从而奇迹般地恢复资本形成过程,利用复利实现世界财富的繁殖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