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今年楼市似乎一片大好。
房产研究机构克而瑞发布的报告显示: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亿元,累计同比增速小幅回落,较上月下降0.7pts至11.2%,但依旧维持高位,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高增长。5月单月开发投资额达亿元,环比大涨13.87%,投资热情可见一斑。
在房企和购房者都充满乐观的情绪下,楼市却涌动着一股暗流。
这股暗流的名字叫“商业地产”。
严格意义上说,商业地产只有四种形态:商铺、写字楼、公寓、车位。因为最近两年每个小区都在一楼建商铺,供应量太多,加上电商的冲击,使各类本来繁荣的商圈出现萎靡,使得去化周期大大延长。
据《瞭望》新闻周刊6月28日报道,年一季度,杭州市甲级写字楼总存量为.1万平方米,空置率环比上升3.5个百分点,达到15.3%,滨江部分区域空置率甚至高达35.3%。
根据戴德梁行统计,年南京写字楼也持续下滑,多数项目去化低迷,月均去化不足平方米。随着供应量加大,全市写字楼库存量超过万平方米,库存去化周期超过4年。
与杭州和南京相对比,昆明的情况更不容乐观,当地住宅装修网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商业地产存量连续3年处于多万平方米的高位,需超过8年才能消化掉。
武汉也是如此,中国社科院城市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房地产蓝皮书: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16()》指出,武汉、长沙、青岛几个城市写字楼空置率全部超过20%,并且即将达到历史峰值。
空置率超15%,去化周期少则4年、多则8年,库存动辄超过数百万平米,这就是摆在杭州、南京、昆明、武汉面前的楼市难题。
问题的根源在哪?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租售比太低,买商铺不如买住宅。
举个例子,一套房子的租金收益率如果是2%,那么投资这个商铺可能需要50年才能收回成本。
根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年一季度50城租金收益率研究报告》,最低的几个城市是:厦门(1.2%)、青岛(1.4%)、福州(1.5%)、深圳(1.6%)和石家庄(1.7%)。
也就是说,在厦门、青岛这些城市出租商铺,需要70年甚至80年才能回本。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假如你在以上这些城市买套住宅,在过去几年当中,靠房屋升值就能获得动辄翻倍的收益。
两相权衡,购房者当然会“用脚投票”。
第二,商业地产发展太激进,供大于求。
数据显示,过去15年以来,深圳甲级写字楼数量增加了8倍有余,而北京甲级写字楼每月每平方平均租金为元,房租在持续走高,供应源源不断。
当大量的二房东守着所谓的“底价”不愿让步,租客自然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既然可以靠电商、共享办公、外卖就能解决的问题,凭什么要搬去光鲜亮丽的写字楼和商铺?
此外,我们看到杭州、南京、昆明、武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所谓“新一线”城市的典型代表。
这几个城市中心城区扩张过快,在过去几年当中,又是发力“抢人”,又是扩大城区,当新城区的人气还没有形成规模的时候,大量的写字楼和商铺便先一步建成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空置率和去化周期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