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原标题:高培勇: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最重要是把周期性和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相区别
中国网财经12月24日讯国是论坛年会今日在京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在演讲中表示,经济下行压力要顶住,最重要的是要把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相区别,不能把周期性的问题当做结构性的问题和体制性问题,也不能把结构性的问题和体制性的问题当做周期性的问题,或混同于周期性的问题,这就需要告别惯性思维。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是,不管是什么样的问题,一谈到经济下行,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逆周期调节,而除了逆周期调节之外,很少去想到还有其它方面的工具、其它方面的手段,或者说在新时代我们所创新的一些新的工具、新的手段。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从今天的会议主题,特别是这一环节的主题,我想到这样一件事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所以讲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变,凭借的是什么?赖以支撑的又是什么?我想这里有一套务实管用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讲现代化治理和现代国家治理,显然离不开宏观调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疑也包括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因而,理解新时代新使命,我们很有必要对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加以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于宏观调控有这样一段表述,要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这样一段表述与我们过去所见到的关于宏观调控体系的表述,有何不同?突出变化在哪里?
我想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突出变化,我们可以一下子捕捉到,描绘了我们整套宏观体系调控的图谱,或者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图谱,这个图谱有三部分:
第一,战略导向是什么?整个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是围绕着国家发展规划而发力的,所以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点。
第二,主要手段是什么?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这有别于以往关于宏观调控体系的描述,大家可能还记得,我们曾经说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等。
3、其它手段。
这里包括了就业、产业、消费、投资、区域,虽然后面加了一个等字,但是这五个方面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把整个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图谱做了一个全面的描述。
制度化的定位,以往的宏观调控体系是什么?宏观政策体系是什么?宏观调控的手段又是什么?认识到十九届四中全会基本的关键词是制度建设,是把整个的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在制度化语境下做了一个全面的描述,这个是不一样的。
而制度化是什么?无非就是稳定性、长期性。这是我们要长期、稳定的贯彻执行的这套宏观调控的支柱体系。
立足点,要理解这套制度体系的全面描述和界定,是立足于新时代的,而新时代经济领域最重要的体现就是高质量发展。这是立足于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对宏观调控做出全面的描述或者是全面的界定。
而对于新时代怎么把握,对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怎么把握,四中全会做出了三位一体的概括:
1、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2、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大家可以从四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当中得到佐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那个基础上又进一步地讲,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如此等等。
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这一套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或新时代中国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情况表述清楚。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意识到既然说这是关于中国宏观调控的全新表述,会有突出变化的表述,这个新字、变字无疑是奔着解决新时代或者是新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而去的。
之所以提出这些新的表述,做出这些新的概括,显然是我们面临着在以往解决不了,或者是解决不好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新使命。
因而,对于这一套宏观调控制度体系,一定要结合着新使命来加以认识,我想至少有三个维度是我们不能忘却的。一是新发展理念。既然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然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个新发展理念新在何处?我们都知道新发展理念,无非讲的就是10个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我们已经背得滚瓜烂熟,能够做到烂熟于心。
但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或者说以往的发展理念,所没有解决或者是解决不了的矛盾和问题又是什么?回顾一下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是在高速增长阶段的实践经历,我们显然知道,在过去的经济工作和宏观调控,是围绕着规模和速度而展开的。
不管做什么样的经济工作,不管定什么样的发展规划,首先想到的一个指标是明年GDP的增速是多少,规模是多大,一切、一切围绕着GDP的增速转,以GDP论英雄,这是以往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索。
而新发展理念无非告诉我们,在新时代、新阶段要注重质量和效益,要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作为经济工作的一个指导方针。
那么,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在新时代我们做经济工作所面临的、所需履行的一个新使命,就是要把质量和效益也纳入到经济工作的视野当中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