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渤海湾地区海鲜琳琅满目,怎么养殖鲍产量才更高?小马讲养殖今天就来与大家分说分说。
鲍的跨区域养殖法,随着养鲍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养鲍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也给养鲍企业和养鲍个人带来了新的课题。
在大连、山东等北方沿海地区,养鲍都存在着越冬期死亡和生长缓慢的弱点。按照现有的保苗培育方法,在北方的去,一般每年春季培育的鲍苗,生长到秋季只能达到一到二厘米,这样规格的鲍苗,在北方海域越冬的话成活率是很难保证的,生长速度也不会很快,这样一来必然会延长生产周期。
从育苗开始计算,到养成八厘米以上的成品鲍,我们需要花费三到五年的时间,而且这样也必然会面临养殖过程中自然灾害、生产成本高、效率差、亏损的风险。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南方沿海地区,养鲍同样存在度夏期鲍死亡率高、生长慢的弱点,还有台风频繁,造成海上的设施损失严重。
南北方的养鲍问题严重制约着养鲍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成为了提高鲍产量的瓶颈。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先后用南、北方的养殖单位和个人作研究,经过试验,终于找到了,北鲍南移、南鲍北调的跨区域养殖方法,并形成了新的养鲍产业链,从而使我国的皱纹盘鲍产量大幅度的提高。
跨区养殖就是在每年的秋季,将北方养殖的当年鲍苗,迁移到南方养殖渔排进行越冬,第二年的春天再移回北方,在按照北方的筏式笼养或者是底播的方式进行养殖。如果在冬天到来之前,鲍没有达到商品规格,再次移到南方进行越冬养殖,如此反复进行。
试验的结果表明,一到两厘米的鲍苗,经过十月末到来年的四月末,六个月时间的越冬养殖,鲍的规格可以达到三厘米到四点五厘米,成活率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五到百分之九十七。这样做,比在北方海域越冬的生长速度提高一倍以上不止,成活率也要提高一倍以上。
在正常的情况下,鲍苗移回北方之后,鲍苗的生长速度和鲍苗的存活率,也是要比在南方度夏提高一倍以上,而且这样做还规避了台风袭击的风险,同时也减少了海上养殖设备的损失。我们通过跨区域养殖,宝的养殖周期也大大的缩短了,以前在北方鲍的养殖周期为三十六个月到七十二个月,这样做就缩短到了十八个月到二十四个月,同时还提高了养殖的成活率。
要想产量高,品种一定要好,更重要的是养殖方法,方法一定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