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周期介绍
周期发展
周期优势
周期市场
周期前景
周期资源

老人说九尽正月,饿死老爷,啥意思20

古代没有天气预报,而农民靠天吃饭,天气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干旱、冰雹、大风、寒潮等是造成农作物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农民只能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国是农耕文明古代,我们老祖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里总结出很多经验,而农谚就是生产经验的高度概括,其中有很多农谚反应了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认识,可谓道理深刻。农村有句老话叫“九尽正月,饿死老爷”,是什么意思?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九尽正月”?

立冬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并没有进入寒冷的冬天,严格意义来说只有日平均气温连续降到10℃以下才算进入冬季。立冬正处于孟冬时节(农历十月),在我国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之说,说的就是初冬时节一般不会太冷,冬季最寒冷的时间段一般在冬至之后。

我国古代如何计算“寒天”呢?没错就是“数九”,“数九”是我国民间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通过“数九”农民就能大概判断一年中什么时候最冷、一年中什么时候开始暖和,这样便于农民安排农业生产。

在民间流传着众人皆知的“九九歌”,即“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三九和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当数到九九八一天时,也就意味着寒气已尽,天气暖和了。

数九时每“九天”为一九,可能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不是“数八”或者“数十”?这是由于在我国传统阴阳学中“九”为极数,为“指阳”之数,表示最大或者最长久的意思,九的累计表示阴气的日益消减,九九到头表示“春以深矣”。

那么怎么数九?老话说“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说的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时间,而冬至后的第一个“壬日”就是入九的第一天。

我国古代用干支历来纪日,分别由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固定的顺序来组成60个单位,每个单位分别表示一天,周期为60天,即从甲子日回到下一个甲子日需要60天。因此这里的“庚日”和“壬日”就是表示带有“庚”字或者带有“壬”字的日子,如庚午日、庚辰日、庚中日、庚子日、庚戌日、庚申日、壬申日、壬午日、壬辰日、壬寅日、壬子日、壬戌日。

今年12月22日冬至,这天为“己酉日”,冬至后的第一个壬日在12月25日,为“壬子日”,因此我们在12月25号开始数九。

特别注意:由于冬至后的第一个“壬日”每年几乎都不一样,为了方便数九,人们习惯于从冬至日开始数九,因此冬至就是数九的第一天,到了冬至也就意味着进入“数九寒天”了。“九出正月”的“九”即表示“数九”。

“九尽正月,饿死老爷”是什么意思?

“九尽正月”说的就是在正月里“数九”就已经结束了,即“数九寒天”结束在正月里。“饿死老爷”说的就是家里最有地位的老爷都会挨饿,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却表明年景不好,粮食可能会减产。

最新的数九时间表:

年12月22日入九,来年的月1日“出九”,九九的最后一天为月12日(对应农历二月初十),很明显年是“九出正月”,按照我们老祖宗的话来说,年景会相对比较好。

为什么“数九寒天”在正月里结束不好呢?数九寒天在正月就结束了,意味着气温回升得快,暖天来得早。一般来说,“数九寒天”都会在农历的二月结束,如果在农历的正月就结束“数九”了,往往预示着会有“倒春寒”发生,因此农村有着“九尽正月,饿死老爷”的说法。

倒春寒是发生在春天的一种低温冻害天气,倒春寒会导致处于返青期或者拔节期的冬小麦遭受冻害,会使土壤种尚未出土的种子出现烂种,会使已经出土的幼苗被冻死,会使果实的开花坐果率降低。如果早春天气暖和,那么作物就容易徒长,徒长的幼苗抗寒能力会降低,一旦后期出现倒春寒天气,作物就极易遭受冻害而减产。

那么有没有“数九”在正月就结束的情况?翻开日历,我们会发现,1年正月二十八(月11日)是数九的最后一天,去年倒春寒确实也相对比较严重,因此早春天气很暖和可不是好事。

如何预防倒春寒?在春天寒潮来临前,我们可以通过覆盖地膜、覆盖草苫、搭建小拱棚来给作物保暖,同时我们也可以提前喷施“磷酸+芸苔素”来增强作物的抗寒能力。

总结,数九结束得早可不是好事,预示着可能会有倒春寒发生,对农业生产不利,这也是我们老祖宗的经验总结,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进行农业生产,这充分体现了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usdjo.com/jbby/23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