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过度论是从投资支出变化的视角来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它的主要观点就是,相对于消费品的生产来说,生产资料或者资本品的生产更具有波动性,生产的变化幅度较大。
换言之,经济周期对于资本品或者生产资料生产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对消费品生产的影响,经济周期对消费品生产的影响远小于对生产资料或者资本品生产的影响。
在经济的上行周期中,生产资料或者资本品相对于消费品来说进行了更大的扩张;而到了经济下行周期中,同样生产资料或者资本品相对于消费品来说就进行了大幅度的收缩。
这种生产资料或者资本品伴随着经济周期进行扩张和收缩的现象,大多数的经济周期理论均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
这个理论强调,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是投资支出的变化,投资支出的变化会引起消费支出的变化,而不是相反。
然而,不同的学派对于引起投资支出变动解释也不相同,根据导致投资支出变化的原因,可将投资过度论划分为三个学说:
首先是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这个理论强调了银行体系的信用扩张活动在企业投资支出变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导致了过度的投资支出;
其次是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了新的技术发明、新的产品创新以及新的市场发现等生产性因素而不是货币因素导致了企业进行了过度的投资支出;
最后是加速原理,又称为派生需求加速与扩大原理,这一理论与前两个理论相反,强调了消费支出的变动对投资支出变动的影响,因为某些原因,人们突然增加了对消费品的需求,从而导致生产该消费品的资本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刺激了资本品生产的扩张,导致了资本品市场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一)货币投资过度理论
哈耶克是货币投资过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这一理论承袭了霍特里纯货币理论的核心思想,即假定货币供给的变动是具有弹性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从事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或者调整贴现率来调节市场中的货币供应数量,进而影响到市场利率的变动。
同时,这一理论又研究了生产的结构问题,并对利率的变动对生产结构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而对由生产结构的变动导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这一理论强调了货币因素在经济周期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该理论与纯货币理论具有一致性。
这一理论并没有止步于货币因素,理论认为货币因素是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之一,而由信用扩张导致的生产结构的失调才是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将信贷的扩张和收缩解释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但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现象不只是一个纯货币现象,在经济的上行周期,银行倾向于扩张信贷规模,降低利率从而刺激的投资支出的增加;而在经济的下行周期,银行倾向于收缩信贷规模,提高利率,使得企业不得不减少投资支出,加速了经济的衰退。
同时,理论分析了由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循环导致了生产结构出现了失衡,资本品的生产和消费品的生产不再具有协调一致性。
哈伯勒在《繁荣与萧条》一书中对于这一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对这一理论的贡献做了分析,首先,这一理论分析了由信贷扩张导致的生产结构失衡的问题;其次,由于生产结构的失衡最终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奖委员在给哈耶克授奖时,对货币过度投资理论表示了相当的认可。
尽管全面分析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整个过程及其内在机制,但是这一理论对于迂回生产和经济盛衰循环的关系的解释并不充分,还有较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二)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斯庇索夫和瑞典经济学家卡斯耳是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非货币过度投资理论不同于货币过度投资理论,它强调了过度投资支出的非货币因素,即过度的投资支出是由新的技术发明、新的产品创新以及新的市场发现等生产性因素导致的,是由于新的投资机会的出现推动了投资支出的增加。
这一理论并非将货币因素完全排除在理论体系之外,他们也考虑货币因素对于投资支出的影响,但将货币因素放在了较为次要的位置上,因为他们不认为纯货币具有推动投资支出增加的力量。这一理论与货币过度投资理论对于经济上行周期发展过程的分析基本一致。
由于新的投资机会的发现,企业投资支出水平增加,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利润和个人的收入,并刺激了市场需求的增加,首先对于生产资料或者资本品的需求出现增加,接着是对于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也出现了增加,使得生产资料、资本品以及最终消费品的价格水平出现了上涨,经济进入了经济的上行周期。
然而,繁荣终究是无法永久持续的,繁荣的必然结果就是衰退和萧条。而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对于经济为什么会由繁荣进入萧条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现象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分析。斯庇索夫解释经济之所以从繁荣进入了萧条的原因在于资本存在不足性。
即这种资本的不足性不仅是由于货币资金的短缺造成的,也是因为商品生产的不均衡性导致的。所以,经济由繁荣到萧条的原因,是因为储蓄不足,而不是因为储蓄过度;导致资本不足从而使得繁荣终止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过度消费,而不是人们的消费不足。
(三)派生需求加速与扩大原理
货币过度投资理论强调由于信贷的扩张和收缩导致生产结构的失调从而引发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非货币过度投资理论强调是由于新的投资机会的发现,即新的技术发明、新的产品创新以及新的市场发现等生产性因素刺激了企业投资支出水平的增加,但由于储蓄不足且过度消费导致了资本不足,最终导致经济由繁荣阶段进入萧条阶段。
这两个理论均认为投资支出的变化是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而消费支出是受到投资支出变化的影响进行被动反应的,在这一方面两个理论对经济周期的解释是相一致的。但是,货币过度投资理论和非货币过度投资理论均忽视了消费支出水平的变动对于企业投资支出水平变动的影响,以及消费支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加速原理,即派生需求加速与扩大原理,强调消费支出水平的变动提高了对于最终消费品的市场需求,而由消费品的需求引发了对于资本品的派生需求,导致了投资支出水平的剧烈波动,从而在消费支出的层面解释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法国经济学家阿夫塔利翁是加速原理的主要倡导者,加速原理的核心思想也许不能与投资过度论归为同类,但是加速原理理论观点可以与货币过度投资理论以及非货币过度投资理论进行相互的补充,进而与投资过度理论进行融合,提高了投资过度理论对于经济周期性波动现象的解释力。所以,将加速原理同样划分为投资过度论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目前,很多经济学者已经使用加速原理来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现象进行分析,萨缪尔森和汉森更是将加速原理和乘数原理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了具有影响力的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并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现象进行解释。
加速原理的假设条件很多不符合经济的现实状况,没有办法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所以,加速原理仍然没有得到较大的普及,只是作为众多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现象的理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