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病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真菌病。常侵犯皮肤、粘膜,也可引起内脏或全身感染。临床症状错综复杂,急缓不一。儿童多为急性继发性感染。
念珠菌感染
近年来随着大剂量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器官移植术的开展,其发病率渐趋增高,并可危及生命造成严重后果。生殖器念珠菌病分为念珠菌性阴道炎和念珠菌性龟头炎。两者与性行为关系密切,可以通过性行为互相传播。念珠菌性阴道炎(candidalvaginitis),又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是由阴道内的念珠菌,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阴道及外阴的炎症性疾病。
临床以典型的豆腐渣样白带及剧烈的外阴瘙痒为特征。急性发作的病人如果治疗不彻底则容易转为慢性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RVVC)。念珠菌性龟头炎是念珠菌引起的男性包皮龟头的炎症。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一种常见病,研究表明,约75%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其中40%~50%的患者经历过1次复发。美国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在美国所有外阴阴道炎症中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生率最高,一年就有近万妇女罹患此病。而国内资料表明,医院妇科门诊患者以阴道炎症最多,占31.3%,其中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居首,占11.6%。
念珠菌迄今已发现种以上,但只有8种会引起人或动物的感染。
病因
当阴道菌群的生态平衡被破坏,阴道内糖原增加、酸度增大,局部细胞免疫力下降或黏膜受损时,念珠菌,主要是白念珠菌,大量繁殖,就会发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引起阴道菌群失衡的原因很多,如各种原因引起的雌激素水平升高、糖尿病、大量使用抗生素以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性等。
(1)雌激素增多:
有研究表明,50%以上的妇女在25岁以后才会发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提示其发病与女性激素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现已证实,体内高雌激素水平导致阴道组织内糖原增多,为念珠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因此,女性妊娠期间,生理性高雌性激素水平,阴道内糖原合成增加,有助于念珠菌生长。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口服避孕药易致反复的念珠菌感染,这也与雌激素造成阴道内高糖环境相关。
(2)抗生素:
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生及复发也密切相关。
大量的或长期的抗生素的使用可以破坏阴道的正常菌群,使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失调,也使念珠菌更容易侵入和繁殖。因此,某些因其他部位感染,长时间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结核病需长时间使用抗结核药物的患者,易发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3)糖尿病:
糖尿病的患者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增加,酸度增高,局部细胞免疫力下降,适合念珠菌的繁殖,易引起炎症。而且,糖尿病患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较顽固,易反复发作。
(4)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长期应用: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对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产生抑制,使念珠菌的繁殖和黏附力增强,导致机体发病。
(5)性传播:
性传播也是引起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重要原因,包括婚外性生活及夫妻间的传播。据统计,阴道念珠菌阳性妇女的男性伴侣生殖器念珠菌带菌率明显高于阴道念珠菌阴性妇女的男性伴侣。若男方的包皮、阴囊及周围皮肤存在念珠菌,女方的外阴皮肤或阴道黏膜有小损伤时,通过性交,男方即成为传染源而使女方感染。
(6)阴道冲洗:
女性阴道内环境呈弱酸性,又有许多菌群共同存在,菌群间相互制约。反复地用冲洗器或手清洁阴道无疑将阴道的弱酸环境和菌属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破坏了,使阴道上皮的抗病力下降,易引起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7)外阴阴道的湿度及温度升高:
长期工作或生活在高温潮湿环境中的妇女;喜欢穿紧身裤袜的妇女;使用不透气卫生巾的妇女;过度肥胖的妇女,会阴局部的温度及湿度增加,都可以使念珠菌得以繁殖生长而发病。
(8)心理因素:
有较多负面情绪的妇女,如:压抑、沮丧、对生活不满、自我评价低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自身的免疫功能,从而增加了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生率。
(9)其他:
接触过念珠菌污染的衣物、马桶、浴具等,易患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洗衣机没有清洗晾干而易滋生念珠菌,用洗衣机洗内裤,或喜将内裤晾在阴暗潮湿之处,均容易让念珠菌在内裤上繁殖,从而发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4.致病机制
念珠菌寄居女性阴道以致形成炎症,要经过黏附、形成菌丝、释放侵袭性酶类等过程,最终侵入阴道上皮,以致发病。而阴道念珠菌繁殖增多的途径大致有:①阴道酸度增加,阴道其他菌群受抑,有利于念珠菌生长;②寄生于人体内部位的念珠菌,如寄生于口腔、肠道的念珠菌,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侵入阴道;③通过性交直接传染;④极少部分患者可通过接触感染的衣物间接传染。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有何危害?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导致患者外阴奇痒难忍,灼热、红肿疼痛,阴道黏膜充血,水肿,出现红斑。阴道分泌物呈白色,黏稠,豆渣样,呈块状黏附于阴道壁,甚者可见白色块状物下阴道黏膜受损糜烂,出现溃疡。部分患者继发尿道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性交痛;或继发盆腔炎,出现下腹疼痛,发热甚则高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