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常嚼口香糖有助于去除口腔有害菌。仅仅嚼1片口香糖10分钟,就可去除1亿个口腔细菌(占唾液细菌的10%)。
新研究中,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研究人员通过让参试者吃手指的方式使其口腔带有一定数量的细菌,之后要求他们嚼口香糖10分钟。电子扫描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每块嚼过的口香糖携带大约1亿个细菌。嚼口香糖时间越长,上面黏附的细菌就越多。科学家发现,嚼口香糖30秒,其去除口腔有害菌的作用最大,之后去菌作用会逐渐减弱。新研究还发现,只有无糖口香糖才能有效除菌。而含糖口香糖则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口香糖中的糖分会成为口腔细菌的“美食”。
科学家表示,嚼口香糖去除口腔有害菌的效果堪比使用牙线,当然两者针对口腔不同部位的细菌。这项新研究对维护大众口腔卫生意义重大,另外新研究结果还有望研制出新型口香糖,专门去除口腔中与某些疾病密切相关的细菌,进而帮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陈希)
鸡尾酒成新宠大量饮健康吗?
专家指出:度数低也不能多喝酒中水果营养成分并不多
摘自-2-9中国中医药报
通讯员杨璞
随着一些时尚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热播,被“植入”其中的预调鸡尾酒也跟着火了起来。原来一般只出现在酒吧、KTV等夜场的预调鸡尾酒如今已经成为各大超市的“常客”,甚至连有的地铁站内广告也成了新年鸡尾酒预热的阵地,大有与白酒、啤酒、葡萄酒等抢占节日酒品市场的趋势。而因为鸡尾酒度数低、口感好、包装时尚等特点很受年轻消费者欢迎,“低度果味不怕醉”成了鸡尾酒销售的“杀手锏”,那么,这样的酒真的能纵情畅饮吗?里面的果味就代表果汁吗?
度数低包装时尚口味多鸡尾酒成香饽饽
日前,记者走访一些大型超市发现,预调鸡尾酒已经成为大型超市柜台的促销热门,品牌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这种酒精含量在3%~7%的酒精饮料包装精美、色彩靓丽。每瓶容量在~毫升之间,而且多为水果口味。国产鸡尾酒和进口鸡尾酒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一般在12~20元的区间左右。“度数低,价格不贵,口感好,颜色绚丽时尚,很多年轻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消费者很喜欢购买。特别是最近到了年末,不少人都是一买一箱,促销装更实惠!”南京市城东一家连锁超市酒水销售员告诉记者。
不仅是超市,在网上,预调鸡尾酒销售也十分火爆。记者近日在淘宝网上看到,某知名品牌预调鸡尾酒8瓶混装,原价元,促销价仅59.9元且商家全国包邮,月销量直逼单,有的知名品牌即便不促销,月销量也已经过万。
据悉,由于鸡尾酒利润丰厚,市场潜力巨大,一些传统白酒知名厂家也开始涉足该领域,比如古井贡酒出资万设立安徽百味露酒有限公司,瞄准预调酒市场;五粮液集团推出中式预调酒;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传统酒业也推出能够调制鸡尾酒的酱香型白酒。
度数低也不能多喝水果营养成分并不多
那么,这些备受欢迎的果味鸡尾酒真的像广告里面那样有很多水果搭配吗?是营养又健康的酒水吗?记者随机在超市挑选一款某知名鸡尾酒,在其包装上显示具体成分有:饮用水、白砂糖、伏特加、白兰地、柠檬酸钠、诱惑红、食用香料等,并没有任何果汁成分,也就是说这种果味实际上只是食用香料在起作用。
那么像影视剧里那样把水果切片与鸡尾酒搭配饮用是不是更健康呢?早在年4月,美国和泰国的农业部研究学者们联合发表了一个研究报告,称在草莓和蓝莓中添加酒精可增加它们的抗氧化能力。研究人员原本尝试找出可以使草莓保鲜的方法,他们将草莓放在乙醇中,结果发现乙醇使草莓中的抗氧化剂含量增加,而抗氧化剂能够清除有损人体细胞的自由基。不少国外的鸡尾酒中都含有类似草莓、蓝莓等水果,不少人认为这样的鸡尾酒更健康。
江苏省医院食疗药膳门诊专家王东旭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鸡尾酒中即使加入了柠檬、蓝莓等水果,短时间内这些水果的营养成分很难渗透到鸡尾酒中。即便喝酒时吃掉这些水果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是鸡尾酒具有明显的刺激性,能使饮用者兴奋,虽然度数不高,但是大量饮用也不利健康。如果喝得较多会对胃肠和肝肾造成刺激,对于胃溃疡、胃肠炎、肝病及肾病患者尤其不宜。
美国针灸热传奇(1)开栏的话: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了一场持续数年的“针灸热”。事件的起因似乎是因为一篇《纽约时报》的报道,而真正的背景却是中国开放和尼克松访华。小小的银针意外地引发了美国民众和媒体的疯狂,成为东西方交流的纽带。针灸传入美国遭遇了一系列东西方文化、医学和科学的冲突,其影响已经远远超出针刺本身的医疗作用。古老的中华医术,经历三十年终于在西方找到了应有的位置。自本期开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有趣的故事。
针灸传入美国的“美丽传说”
摘自-2-9中国中医药报
□李永明
年7月26日,《纽约时报》以显著的位置报道了阿波罗15号宇宙飞船将于当天发射的消息,还在头版的角落登了一篇题为“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手术”的报道。正是这篇并不十分起眼的署名纪实文章,引发了意想不到的美国针灸热,标志着现代中国针灸正式传入美国。
在东方和西方都流行着很多关于中国针灸如何传入美国的“美丽传说”。令人困惑的是,虽然这些五花八门的民间故事所陈述的事件都是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但具体内容却千差万别。不同版本的主人公涉及美国总统尼克松、国务卿基辛格、《纽约时报》记者、著名大学的教授和医生等诸多美国知名人士,以及中国毛泽东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医院医生等中国名人。仔细读来会发现,各种美丽的传说有一点相同之处,就是都认为美国的针灸热的发起同70年代初发表于《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有关,文中提到了一位美国人在中国接受了针灸治疗。但是,对于到底是谁在中国接受了针灸治疗,事情发生在何时,又是谁在《纽约时报》写的文章却有种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在美国针灸界和医学界流传最广的一则关于针灸传入美国传闻是这样的:当年尼克松访华团的随团成员中,有一名年轻的《纽约时报》记者,在访问北京时不巧患了阑尾炎,医院。中国医生在做阑尾切除术时,没用常规麻药麻醉,而是用了针刺麻醉,手术十分成功。这位记者回美国后,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而引发了美国的针灸热。
这个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的故事在美国广泛流传,但类似的民间故事还有十几种不同的版本。其中最离奇的一则演绎,是我在纽约一所中医学院教课时,从一位学生交给我的一篇“作业”中读到的。
话说当年尼克松的空军一号总统专机到达北京,众多中国领导人到机场迎接尼克松代表团。毛泽东见尼克松缓缓走下舷梯,有些踮脚,便问身边的人尼克松得的是什么病?为什么美国那么好的医疗条件不能治疗?我们中国有没有什么办法帮他治一治?中国人了解到尼克松患有腿疾,于是就安排尼克松接受了针灸治疗,针灸治愈了尼克松腿疾,而尼克松则把针灸带回了美国。
这个民间故事令人忍俊不禁,历史资料表明,尼克松首次访华时,身体健康,并没有人发现他跛脚,而且毛泽东在70年代从未到机场接过任何人。据尼克松后来发表的回忆录描写,他到达北京之前并不知道是否能够得到毛泽东主席的会见,到达北京后不久,才突然接到通知到中南海去见毛泽东。显然,这个故事完全是民间演绎。有趣的是,向我讲述这个民间故事的学生,本人还是纽约市一个中学的历史教师。
那么历史事实究竟如何呢?
出于科学工作者的严谨性和对真实性的追求,年的一个周末,我专程到纽约皇后区中心图书馆查阅了上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前后的《纽约时报》,寻找美国针灸热的蛛丝马迹,为美丽的民间传说找到证据,搞清美国针灸热的真正起因。
当我阅读了~年《纽约时报》的微型胶片后,将所谓美国针灸热的引发事件锁定于一篇于年7月26日发表在《纽约时报》的署名文章。通读之后,我为找到美国针灸热的起源感到十分兴奋,但同时又有一丝遗憾:原来大多数美国针灸热的民间传说与历史记录不符,有些事件竟被张冠李戴,或是民间的演绎,甚至是无中生有。
事情的真相是:“美国记者针灸事件”并不是发生在年尼克松访华期间,而是在7个月之前的年夏天;事情不是发生在什么“年轻的记者”身上,当事人已是一位62岁的“老头”;此记者并没有随同任何代表团,而是受中国政府邀请偕夫人正式访华;他并没有跟随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而是同基辛格“擦肩而过”,后来也没有随尼克松访华;中国医生为美国记者所做的阑尾切除术采用的是常规药物麻醉,并没有用针刺麻醉;记者在《纽约时报》的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赞扬针灸如何高明,也没提到参观过针麻手术,文章重点是讲述了他自己阑尾手术后,因腹部胀痛接受了针灸治疗的经历;记者并没有等到回到美国才发表文章,而是在北京住院期间成文后电传到时报总部;此事件同毛泽东和尼克松没有什么直接关联,同基辛格仅仅是“间接有关”;后来的调查证实,美国记者在北京接受手术和针灸治疗的全过程,都在中国总理周恩来的掌控之中。
年7月26日全美济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著名的白癜风医院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