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介绍
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银河证券、海通证券,截至.6.30,相关数据已经托管行复核。丁靖斐自.9.5起任华宝资源优选基金经理;同类基金分类标准为海通证券主动混合开放型,排名和评级数据来源海通证券;华宝资源优选A近3年收益率84.36%,海通证券数据显示业绩同类排名8/;年8月17日,华宝资源优选A在《上海证券报》第二十届“金基金”奖评选中获“金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奖(七年期)”奖;年8月29日,华宝资源优选A基金荣登《中国证券报》年“金牛-长江最佳FOF标的基金榜单”。丁靖斐自.7.30起任华宝国策导向A基金经理;同类基金依据银河证券分类,分类为偏股型基金(股票上下限60%-95%)(A类);华宝国策导向A近3年累计收益44.18%,排名83/;近3年最大回撤-28.02%,排名62/;评级数据来源银河证券。
华宝国策导向成立于.5.8,业绩比较基准为沪深指数收益率*70%+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30%。历任基金经理为季鹏(.5.8-.5.27)、刘自强(.5.8-.7.13)、毛文博(.5.27-.7.30)、丁靖斐(.7.30至今)。华宝国策导向A-年度净值增长率及其业绩比较基准的增长率分别为-27.09%(-16.74%)、30.87%(26.16%)、46.75%(20.29%)、23.29%(-2.12%)、-12.49%(-14.42%);丁靖斐在管其他同类产品包括华宝资源优选和华宝多策略。华宝资源优选成立于.8.21,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内地资源主题指数收益率*80%+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20%,历任基金经理为蔡目荣(.8.21至今)、丁靖斐(.9.5至今)。基金自年至年的净值增长率及其业绩比较基准的增长率分别为:-18.43%(-27.43%)、31.18%(12.97%)、60.23%(14.85%)、39.37%(29.03%)、-10.24%(-7.45%)。华宝多策略成立于.5.11,业绩比较基准为上证指数和深证指数的复合指数*80%+上证国债指数*20%,历任基金经理为童国林(.5.11-.4.28)、余荣权(.4.28-.4.13)、黄小坚(.9.13-.10.11)、胡戈游(.1.22-.1.19)、牟旭东(.10.11-.2.8)、王智慧(.2.8-.11.5)、蔡目荣(.11.5-.06.02)、丁靖斐(.10.19至今),基金自年至年的净值增长率及其业绩比较基准的增长率分别为:-24.15%(-18.66%);41.08%(29.55%);25.32%(23.65%);-3.93%(-1.81%);-6.32%(-16.24%)。
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经理管理的其他产品业绩,不预示基金未来业绩,基金管理人不承诺任何产品的未来收益。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引言:
丁靖斐女士,南京大学金融系学士、南开大学金融系硕士毕业,年-年在华泰证券研究所任研究员,年12月加入华宝基金,先后担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等职务,拥有从“卖方研究员——买方研究员——基金经理”的成长历程。先后管理华宝资源优选、华宝国策导向、华宝多策略等产品,管理品种从资源风格逐渐向全市场均衡过渡,能力圈也从周期向消费及成长领域拓展。
“敏锐而细致,淡定而果决”是多数人对她的第一印象。多年的一线投研的历练,使她的投资理念和框架不断成熟,最终形成了“从产业基本面研究出发,兼顾自上而下视角的均衡配置”的投资框架。
本期“对话基金经理”访谈,她具体阐述了自己的投资框架、方法论以及均衡配置的架构等。另外,她也剖析了资源品投资与全市场投资的差别,详细阐述了其研究产业与公司的方法以及后市看好的方向······
对话基金经理·捕捉市场脉动
1.能否谈谈您全市场产品的投资框架?
首先,我的投资理念来源于我多年的实战经验。自年9月执掌管理华宝资源优选以来,我相继管理了华宝国策导向、华宝多策略等产品,管理品种也逐渐从资源品向全市场过渡。资源品具有波动较大的鲜明风格属性,所以我的全市场均衡投资框架有着一个简单的初心:致力于打造一个波动适中、全市场覆盖、风格均衡的产品。
我构建的均衡投资框架的核心主要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成长思维选股。我相信中国经济及产业发展变迁会孕育出许多优秀的公司,而这批优秀公司的投资机会是来自于我们所处这个时代的馈赠。因此我自己在选股的时候,秉持的是自产业研究出发的视角,本质是看好这家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以及这家公司的市场地位及竞争优势。
我相信我们所处的时代会不断迸发出新的机遇,不同的产业也会在不同的时期崛起,这些产业里面必然也会诞生一些应时顺势的好公司。我相信可以通过买入这些具备良好商业模式与竞争优势的优秀公司,与之共同成长,分享企业中长期成长带来内在价值的持续增长的红利,力争获得长期稳健可持续的投资回报。
在具体配置时,我希望兼顾产业β和企业α;同时认为产业β重要性高于企业α,即较看重对某个产业景气下行期投资的回避。
第二个层面是均衡架构配置。我希望兼顾到我长期主义投资的初心,打造一个相对均衡的全市场产品,找到一种稳定并能与之长期和谐共存的投资方式。剧烈的组合波动难免会让人产生反复的内省与质疑,心态的不平稳容易导致动作有阶段性的变形,不利于长期坚持。我希望能够打造一个与之前资源品投资风格有一定差异的产品,一个波动相对适中、能够长期坚持的组合策略。
具体到如何构建投资组合,我自己的均衡体系里除了价值风格类和成长风格类之外,还包含了居中的第三类——价值成长类。其实这三种类型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现金流形态,我的均衡方法本质上是对不同期限现金流去做分散。
具体来看:
1.成长类:主要对应较高增速预期、偏高估值类,更大比例的现金流体现在未来。
2.价值类:主要对应低估值类,最看重的是企业近期的现金流。
3.价值成长类:典型如消费类公司,拥有长久期、相对高确定性和相对稳定增长的现金流形态。
以上是我从现金流贴现估值角度出发做的三个类型的划分。具体到配置架构上,我会对以上三类去做平均配置:如果投资股票的比例是90%的话,以上三个不同的风格类型中枢分别配置30%。通过这种可能看起来相对简单的平均分配,一定程度上能够长期实现全市场的均衡配置及相应的波动控制。
然而不同行业的景气在不同时间段的表现会有较大不同,我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当消费数据持续弱于预期的时候,可能不少全市场基金对这类行业就不再配置,但我认为这样的操作会容易偏离我均衡配置的初衷,所以我主观上对单一类别的配置下限控制在20%左右。当某一类风格极度占优的时候,也会对单一类别的配置上限控制在40%左右。总结来说,每一类风格的配置大体上会约束在30%±10%的区间,最终组合整体呈现适度分散、相对均衡的状态。
但回溯华宝国策导向过往的数据,其实还是会发现分析出来的业绩表现与成长因子的相关性相对更强。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我基于产业视角去分析行业与公司时,多数时候还是会聚焦到成长性行业的优质公司上,最核心的依然是用均衡配置的思路去赚中国产业成长的钱。
2.如何理解您方法论中所说的兼顾产业β和企业α?全市场均衡选股与资源/周期股选股有什么异同?
兼顾产业β和企业α的选股思路部分脱胎于此前投资资源品和周期行业的理念。我认为无论是周期品投资投资还是全市场均衡投资选股,最优解都是那些兼顾产业β和企业α的投资标的。
所谓兼顾产业β,即希望配置的标的所处的产业景气度是上行的。除了短期产业景气的客观跟踪,也会更